黑龍江校外培訓機構疫情防控工作咋做?看指南→
6日,黑龍江省教育廳向各市(地)教育局印發(fā)《黑龍江省校外培訓機構疫情防控工作指南(試行)》,要求各市(地)教育局要深入落實國家及黑龍江省疫情防控有關工作要求,全力做好校外培訓機構疫情防控工作,確保師生員工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1、健全組織機構,落實責任到人
校外培訓機構法定代表人或實際控制人為疫情防控第一責任人,全面負責校外培訓機構的疫情防控組織領導和責任落實,全面做好校外培訓機構疫情防控各項工作安排。校外培訓機構在屬地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和管理下開展本機構疫情防控工作,并接受衛(wèi)生健康管理部門的監(jiān)督和疾病預防機構的技術指導。
2、加強宣傳引導,提高防控意識
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疫情防控知識宣教,把疫情防控知識與技能作為“線下培訓第一課”,通過多種方式提高師生員工防病意識和自我防護能力。引導師生員工堅持科學佩戴口罩,養(yǎng)成勤洗手、常通風、少聚集等良好衛(wèi)生習慣。
3、完善規(guī)章制度,加強日常管理
建立疫情防控日常檢查、健康打卡、體溫監(jiān)測、環(huán)境消毒、衛(wèi)生清潔、人員登記、信息報送、情況報告等制度。各項工作要明確標準,責任到人。
4、嚴守開課規(guī)定,嚴格落實標準
線下培訓前要做到“四個不得”:校外培訓機構疫情防控條件達不到當地疫情防控要求不得開課;各項防控措施落實不到位不得開課;應急預案和演練落實不到位不得開課;師生員工健康情況不清不得開課。
5、充分做好準備,強化工作落實
線下培訓前,校外培訓機構必須全面開展一次疫情防控漏洞隱患全面嚴查徹改行動。嚴細開展一次線下培訓前14天內師生員工健康監(jiān)測無遺漏排查分析研判;集中開展一次科學有效不留死角的專業(yè)消殺;開展一次各個責任主體第一時間快速反應處置實戰(zhàn)演練;做好洗手液、手消毒劑、口罩、手套、消毒藥、常用藥物等疫情防控物資的儲備。設立符合隔離條件的房間,確保應急狀態(tài)時可供風險人單獨隔離。
6、加強人員管控,嚴把學校入口
校外培訓機構入口張貼健康碼(場所碼)、行程碼圖識。配置專人檢查健康碼、行程碼、測溫,全部正常,佩戴口罩方可進入,并做好登記。除師生員工外,原則上禁止其他人員進入。來自中高風險地區(qū)的人員,一律不得入內。
7、堅持場所消毒,保持環(huán)境衛(wèi)生
每日對公共部位進行清潔消毒。每個區(qū)域的保潔用具要分開,避免混用。對經常接觸的公共用品和設施(電梯、樓梯扶手、衛(wèi)生間門把手等)要增加清潔消毒頻次(每節(jié)課后要清潔1次,每日不少于3次),并做好消毒記錄。認真遵守醫(yī)用垃圾和生活垃圾的分類處理規(guī)定。校外培訓機構洗手設施運行正常,并備有洗手液、肥皂、速干手消毒劑等,有條件的可配備感應式手消毒設施。
8、室內經常通風,保持空氣清新
室內定時開窗通風,每日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鐘。對不具備開窗通風條件的教室,要采取紫外線消毒措施(無人狀態(tài)下)。有條件的可配備空氣消毒凈化設備。使用空調要保證供風安全,使用分體空調,每運行2小時換氣30分鐘,室內溫度允許,建議門窗不要完全閉合。
9、關注疫情動態(tài),落實報告制度
密切關注官方發(fā)布的流調溯源信息,主動做好密接排查,發(fā)現(xiàn)有同時空、同軌跡交集等情況及時上報。落實“日報告”“零報告”制度,不得漏報、遲報、瞞報。
10、加強自身防護,保持安全距離
線下培訓時,采取錯時錯峰、分班級、分批次上學和放學,師生進入教室要與他人保持安全社交距離。離開教室要避免進入通風不良、人員密集的密閉空間。師生上課應當佩戴口罩。教師員工每周至少進行一次核酸檢測。
11、嚴格食堂管理,保持就餐秩序
校外培訓機構原則上不得為學生提供就餐服務。藝考類等確需提供就餐的校外培訓機構,食堂要嚴格落實疫情防控要求,冷鏈食品未經溯源和跟進排查不準加工食用。師生員工就餐要保持安全距離,不得在就餐區(qū)域近距離交流,不在餐廳久留。餐前、取餐、餐后要佩戴口罩。分批、分時段錯峰就餐,提倡食堂進行送餐。
12、加強安全管理,確保機構安全
定期組織安全隱患排查,重點排查電氣消防、特種設備、危化品、廢棄物等安全隱患,加強對消毒液、酒精等有毒、易燃物品的安全管理,做好應急處置器材設施檢查與維護。
13、制定防控預案,實施快速處置
做好應急處置預案、細化處置流程,并進行培訓和演練。一旦校外培訓機構所在地區(qū)新冠疫情風險等級發(fā)生變化,應嚴格執(zhí)行當地疫情防控要求。如師生員工中有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無癥狀感染者、疑似病例或密切接觸者,校外培訓機構應當立即啟動應急處置機制,第一時間向轄區(qū)疾控機構報告,并配合做好流行病學調查、密切接觸者等重點人員集中隔離醫(yī)學觀察和消毒等工作。(來源:黑龍江日報 記者 趙一諾)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